新華網呼和浩特6月28日電(石毅)盛夏時節,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一只只孔雀把尾巴抖得嘩嘩響,像一把把彩扇慢慢散開,游客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美妙瞬間。
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創始人周海燕、周海南姐妹,是土生土長的義勒力特鎮人,經過10多年探索經營,她們養殖的孔雀從最初的10只發展到380多只,合作社集孔雀養殖、孔雀羽毛工藝品制作和旅游觀光于一體。
周海南展示用孔雀羽毛制作的手工藝品。新華網 石毅 攝
這些渾身是寶的“百鳥之王”,除了給周家姐妹帶來“美麗”的收入外,還讓她們多了一個新身份——義勒力特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員。周家姐妹開設孔雀羽毛加工培訓班,免費為周邊農戶提供孔雀羽毛頭飾、扇子、孔雀畫和孔雀標本等技能培訓。
近年來,由于農村牧區大量青年人外流,個別嘎查村選配干部難、帶富人才培養難問題逐漸凸顯。鑒于此,興安盟委組織部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在各蘇木鄉鎮建設鄉土人才孵化中心,把嘎查村優秀青年農牧民組織起來,通過分類施教、黨性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雙向培養、結對幫聯等方式培養成助推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興安盟委組織部信息宣傳科科長崔榮新介紹,從2019年開始,興安盟在各蘇木鄉鎮(場)開展鄉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設,采取“上提一級”方式,按照黨員、嘎查村“兩委”后備干部和鄉土人才“三位一體”培養目標,把嘎查村優秀青年農牧民集中組織起來,由蘇木鄉鎮統一培養。
今年49歲的高忠生是烏蘭浩特市葛根廟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員,也是葛根廟鎮浩特營子嘎查黨支部副書記、金倉米業負責人。有著豐富水稻種植經驗的他,通過鄉土人才孵化中心,積極發揮共產黨員“領頭雁”作用,帶領其他中心成員為村里的綠色生態大米開拓市場。
烏蘭浩特市葛根廟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的成員高忠生(中)與孵化中心成員交流。新華網 石毅 攝
浩特營子嘎查以前沒有加工廠,水稻成熟后,村民要么自己把稻谷運到別處加工,要么等人上門來收購。2019年,葛根廟鎮投資636萬元建成了總占地面積22畝的葛根廟鎮聯村集體經濟稻米加工廠。高忠生抓住機遇,組織村民成立了金倉米業有限公司,承租了加工廠,注冊了紅城谷香商標。2020年9月,加工廠正式加工投產。投產第一年,共生產銷售大米1000余噸,實現產值500萬元,生產的長粒香大米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以前我們是種水稻賣稻谷,現在我們是種水稻賣大米”,高忠生說,村里生產的大米銷售范圍從周邊的赤峰、海拉爾、滿洲里等城市擴大到了北京、上海等城市。
對于“鄉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員,興安盟注重強化效果導向,進行個性化教育培養。他們對全盟所有嘎查村45周歲以下的優秀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創業人員、黨員村民代表、致富帶頭人等進行摸底調查,建好優秀青年農牧民信息庫。采取“個人申請、集體推薦、支部考察、黨委審定”工作流程,入庫人選向中心提出接受集中培養鍛煉申請,由中心黨支部根據申請人培養意愿和能力水平編入中心管理。
對符合條件的優秀青年農牧民、非黨員嘎查村委會干部,組織部門會及時推薦給嘎查村黨組織履行入黨程序,發展成為中共黨員,以解決農村牧區發展黨員質量不高、結構不優問題。對政治素質好、領富能力強、協調本領高的新發展黨員,會及時向嘎查村“兩委”班子輸送。
“去年10月,我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今年39歲的義勒力特鎮東包嘎查牧民楊寶軍言語中充滿喜悅。2019年初,義勒力特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成立時,楊寶軍是第一批成員。有著豐富創業經驗的楊寶軍踏實肯干、善于鉆研學習養殖技術。現在,他和妻子養著10多頭牛、40多頭巴馬香豬、50多只小尾寒羊和400多只土雞。在過上富裕日子的同時,他熱心向村民分享養殖經技術和經驗,帶領大家一起發展香豬產業。
盛夏的興安盟大地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新華網 石毅 攝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興安盟57個蘇木鄉鎮全部建立了鄉土人才孵化中心,633余名符合條件的農牧民接受集中培養,1200余人成為創業帶富能手,開展致富項目390余個,新創辦領辦合作社36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