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東山縣,生態脆弱,發展滯后。如今的東山縣,生態改善,走上綠色發展新路。
上世紀50年代,在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帶領下,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歷經14年,種下8.2萬畝木麻黃。經過幾十年接力建設,全縣森林覆蓋率已從0.12%增長到27.86%。
綠起來的東山縣,堅持生態優先,探索“生態+”發展路子,加快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生態+漁業
海上牧場煥發生機
前樓鎮下西坑村,養殖戶許波山指著自家的養殖區,邊比劃邊算賬:“過去用的是泡沫浮球,一粒15元,使用壽命一般3年。現在改用塑膠浮球,一粒53元,政府補貼35元,使用壽命10年以上,更加環保了。”
2018年,下西坑村辦理海域使用權證書后,將村集體的5000多畝海域分成6片,通過采取清理航道、建設新型塑膠漁排等措施,逐步升級海上生態養殖。
在自家承包的800多畝海域,許波山進行了龍須菜、海帶、鮑魚等多元化養殖,“過去以海蠣養殖為主,年收入很少達到10萬元,現在戶均年收入約30萬元”。
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綜合整治,東山縣3年來累計清退或遷移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格、筏式吊養約4000畝。
海洋環境向好,東山縣“生態+漁業”的發展之路也越走越寬。如今,東山縣擁有漳州市最大的遠洋捕撈船隊,2019年產量3.4萬噸。由129家電商企業、近千家網店、3500多人組成的水產電商隊伍,今年上半年交易額突破11億元,逆勢增長33.98%。
生態+工業
退城入園集約發展
舊廠房在東山縣城,位于居民住宅區。不搬,海產品加工的噪音和腥味影響附近居民,企業發展空間也受限;搬,面臨高額投資與長達數年的搬遷周期——作為一家水產品加工公司的負責人,林東寧一度面臨兩難選擇。
林東寧的困境亦是東山縣發展的必答題。綠色發展,生態優先,東山縣以“生態+工業”破題,在主島東北、西北部布局海洋生物科技園、玻璃及新材料產業園,實施工業企業“退城入園”,為城市綠色發展騰出空間。
產業園配套設施日漸完善,優惠政策實實在在,促使林東寧下定決心入園發展,2019年10月第一條生產線正式投產。“以‘退城入園’為契機,我們淘汰了落后的生產設備,建設了安全環保的標準化生產線。”林東寧說,今年銷售額預計達2000萬美元,“下一步打算再引進兩條生產線,全力開拓國內市場。”
步入東山縣玻璃及新材料產業園,擁有8條生產線的旗濱玻璃項目引人注目。漳州旗濱玻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雷明介紹,在東山,一個以光伏玻璃加工為主體、玻璃新材料制造為先導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已現雛形。
2019年,東山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73.8億元,同比增長9.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1.2億元,同比增長9.5%。
生態+旅游
全域旅游增收富民
漫步東山島,長達10余公里的海灣公園串起沿海景點。“這樣的美景,從前想都想不到。”目睹家門口的變化,康美鎮東沈村村民沈海燕感慨。
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東山縣推動生態與旅游深度融合。2013年起,縣里實施金鑾灣生態修復工程,將海灣高潮位內側200米劃定為限建區,沈海燕家的鮑魚場按規定拆除了。
沈海燕起初有些不理解,但沒多久就嘗到了甜頭。游客越來越多,沈海燕一家轉型開起了民宿。
在東山縣,像沈海燕這樣吃上旅游飯的村民多起來了,當地成立漳州市首家村級旅游合作社,打造集民宿預定、餐飲服務、特產銷售等于一體的平臺。2019年,合作社收入200多萬元。
隨著海灣公園、魚骨沙洲綜合體、串島登島游等一批“生態+旅游”項目實施,近年來,東山縣游客人數、旅游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72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4.92億元。
“我們將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為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表示,東山將立足海洋特色產業,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持續擴大綠色惠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