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村村民張余國在自家的農家民宿前眺望。新華網發(曹妤 攝)
鮮翠欲滴的酒泉香脆李。新華網發(曹妤 攝)
觀景臺俯瞰木龍村的田園美景。新華網發(曹妤 攝)
新華網重慶7月13日電(歐陽虹云 曹妤)重慶市東北部,渝陜鄂交界處,大巴山東段南麓數不盡的彎道山路盡頭,是重慶最偏遠的區縣之一——巫溪縣。
地遠山險,發展滯后,使得巫溪成為重慶貧困程度最深的區縣之一,2014年底,新一輪建檔立卡時巫溪共識別出貧困村150個、貧困人口8.6萬人。
五年來,巫溪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截至2019年底,巫溪累計實現150個貧困村銷號、減貧1050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5%。今年2月,巫溪縣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成功“摘帽”背后,是巫溪在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個個堅實腳印,也是巫溪人民獻給脫貧攻堅決勝年的一份滿意答卷。
從“三大坨”到“四幅景”
農旅融合,村民觀念變了
巫溪縣西部,距縣城122公里,紅池鎮是全縣32個鄉鎮中最偏遠的一個。緊鄰紅池壩景區,茶山村就坐落于此。
該村地形以山地為主,境內山大坡陡,立體地貌明顯,長久以來,紅苕、玉米、土豆是村里的主要經濟作物,被稱之為“三大坨”。但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現實讓這個村莊依靠發展農業產業致富成為“白日夢”。
如何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成為村子經濟發展的必答題。而首先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如何改變村民陳舊的思想觀念。于是,2018年底,村里開辦了鄉賢民德堂,組織起一批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來為村民做思想工作,而張余國就是其中一個。
今年71歲的張余國是一名鄉村教師,有著30年教齡的他是村里的老前輩,“很多村民都是我之前的學生,有些村民不愿意配合工作,我就跟鎮長去做工作,告訴他們舊腦筋要改改了,一定要配合村里的工作,不能拖了茶山村發展的后腿。”
堅持不懈終于有了成效,2018年,由村集體牽頭按照“確權不確界”方式,將土地整體流轉,有效破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產業規模標準上不去等問題,流轉土地1200余畝,建設標準化果園400畝、茶園370畝、中藥材基地430畝,建立“農戶保底收益+勞務派工+收益分紅”利益鏈接機制。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茶山村的四大核心景觀終于初見雛形:李花櫻花菊花交相輝映的美景比比皆是;果園里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巫溪秀芽漫山翠綠貫穿春夏秋季;房前有樹,屋后有花構成了獨特的鄉村“微田園”。
如今的茶山村,掩映在茶樹、李樹之中,紅瓦白墻的二層小樓鱗次櫛比,平坦寬敞的街道不時有轎車駛過,有些是回家探親的家人,有些是前來游玩的客人。
“自從開始打造農旅融合示范片區,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去外面打工的村民回來,都找不到自己的家門。”紅池鎮鎮長唐慶笑著說,目前村里已建成云中客棧(民宿接待中心)、“森林人家”示范戶10戶,啟動15戶星級農家樂建設,去年,茶山村被納入重慶市鄉村振興試點村,2020年以茶山村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紅池云鄉國家3A級景區創建成功,如今,鄉村旅游品牌越來越亮了。
從“埋頭種地”到“抬頭觀天”
產業振興,農民錢袋鼓了
每到7月, 在巫溪縣城廂鎮酒泉村的脆李園里,都能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脆李壓彎枝頭,農民正在忙采收,臉上的笑容難以言表。
很難想象,六年前,酒泉村的村民們還在埋頭種地,而所謂的種地,也不過是“見縫插針”——山大坡陡,土地貧瘠,導致酒泉村成片的農田更是少之又少。
數據顯示,2010年,酒泉村超過80%的青壯年常年外出,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 面對遍布石頭的大山和一貧如洗的酒泉人,酒泉村該如何改變?
“現在的農民,不能只顧埋頭種地,要學會抬頭觀天,要想好自己的項目,想好自己的品種。”2014年,巫溪縣酒泉村的脆李種植大戶陶家平在重慶培訓學習時,記住了老師說的這句話。
抬頭觀天該怎么觀,經過酒泉村村干部多方調研,酒泉村最終決定栽植青脆李。“選擇青脆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村自然條件適合青脆李生長,二是我們村本身就有種植青脆李的傳統。
而作為村里脆李種植第一批人,陶家平也成為了酒泉村脆李產業發展的領路人之一。
這天,在自家李子收購點,陶家平將這一季賣脆李收來的八萬塊鈔票整整齊齊的碼在桌上,一旁的村民楞楞的看直了眼睛。也就是這一年,陶家平所在的酒泉村二組40余戶村民,全都種上了青脆李,用陶家平的話說就是 “就像一夜之間長出來的。”
為了徹底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2013年11月,酒泉村注冊了“酒泉香脆李”的商標。“商標有了,通過幾次展銷會,酒泉香脆李的名聲也有了,不僅銷路不愁,更是供不應求。”
如今,酒泉村的脆李訂單早已走出了深山,重慶、湖北、上海、福建、山東……每年,各個省市的訂單絡繹不絕,每到收獲時節,農民在自家的果園里忙得不亦樂乎。
數據顯示,到2019年,酒泉村李子專業合作實現總收入600多萬元,盈利35余萬元,幫助包括81戶貧困戶在內地210戶農戶戶均增收20000元,助推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
從“治困境”到“美環境”
鄉村治理,美麗家園凈了
在鳳凰鎮木龍村,提起胡述奎,村民們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今年71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木龍村人,當過村、鄉干部、電站廠長、鄉黨委副書記、鄉人大主席。自2010年退休后,他回到了老家照顧年邁的雙親。
66歲這年,他被返聘為木龍村支部書記,五年來,他不斷轉變意識、進行鄉村整治、解決實際困難、在他的帶領下,木龍村鄉村現代化建設扎實有序推進。
“抓基礎,重民生”,是他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關注的重點。
“雨天兩腿泥,晴天一身土。”曾經的木龍村,是典型的山區農村,村里道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極度不便,胡述奎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三年來,木龍村在他的帶領下,新修村級公路2.7公里,擴寬6米以上公路12.7公里,整治田間道路15公里,整修新修山坪塘20口。
路通了,胡述奎還是閑不住,又把視線落在了道路兩旁的土坯房上:“都是過去村民自己蓋的土屋,屋頂上亂堆亂放著柴草,極其不美觀。”
2014年,木龍村終于爭取到了縣上的一個危舊房改造項目,本來統一采購的房瓦是青色的,但是胡述奎發現青瓦房屋在蔥郁的樹林中顯得不好看,影響他打造觀光旅游村的規劃。為此,他四處走訪考察文峰三寶、上磺羊橋等地農民新村,最終決定采用牢實的景德鎮紅瓦來蓋。
然而,硬件設施做好了,離達到美麗鄉村的標準卻還差得遠,“修路難,建房難,改變老百姓的生活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柴草亂放、糞便亂堆、污水亂排。對于鄉親們生活中的一些生活陋習,村里多次召開群眾會,村干部更是從自家做起,身體力行為村民們樹立榜樣。“垃圾分類管理,日清月結,統一運往垃圾點,柴草規劃碼放整起,下水道連同市政的污水管網,在村民家中安裝四格式化糞池處理生活糞便,動物糞便封閉式堆碼發酵就近還田。”
如今,走進木龍村,修葺一新的田園小樓在青山綠水之中若隱若現,43000株美國紅楓,10000株各類花草、2000株行道樹,遠遠望去,像一幅美麗的山村寫生畫。
“如今,村里環境美了,蚊蟲少了,生活質量提高了,村民臉上的笑臉也多了。”胡述奎表示,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希望通過努力,在未來的5到10年間,將木龍村打造成“巫溪后花園,美麗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