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0月11日電 題:“明天,你好!”——精準扶貧幫助四川深貧區脫貧奔小康
新華社記者肖林、黃玥、張超群
“明天,你好!”四個紅漆大字醒目地書寫在四川涼山彝族青年博立史布家老屋的門上。這幾年,在外讀書的博立史布每次放假回家,都能看到村里的新變化。這個內向的年輕人,忍不住將內心的喜悅寫在了門上。
精準扶貧正幫助四川貧困地區群眾徹底拔掉窮根,過上好日子。
山鄉新貌
在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的鄉中心小學,學生們課間在操場上追逐嬉戲,盡情歡樂。
“以前村民們不愿讓孩子上學,想讓他們早點出去打工或者在家種地。現在不來讀書的孩子基本沒有了,以前靦腆的孩子現在也變得活潑了。”語文老師阿昭伍呷自豪地看著自己的學生們。
為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了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露出更加燦爛的笑容,控輟保學、改建校舍、招錄教師、安排內地上千所學校對口幫扶深度貧困縣學校、落實“五長”責任制……四川省各項教育扶貧政策逐步落實。
在抓緊學齡教育的同時,四川省在貧困地區加大職業教育力度,開辦“農民夜校”,開展針對貧困群體的技能培訓。
教育使一個個貧困家庭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在四川深貧區,貧困戶基本醫保參保率達100%。絕大多數村里有了衛生室,藏區群眾飽受困擾的包蟲病、大骨節病得到有效遏制。
“十三五”期間,四川對136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18萬人已經搬進了新房。新房里,有水、有電,干干凈凈、亮亮堂堂;新房外,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富裕、通向文明、通向美好的明天。
在實現“兩不愁”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夯實“三保障”,四川彝區、藏區貧困群眾生活正在呈現新的面貌。
激發內生動力
在離家不到1公里的產業基地,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鎮章古村村民譚興瓊正在采摘紅辣椒,臉曬得紅撲撲的,笑意一直掛在嘴邊。
“以前家里只種地,現在農忙時在家做農活,農閑時到基地務工,一個月能多掙3000元。”譚興瓊說。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精準扶貧政策正在激發貧困鄉村群眾內生動力和智慧潛力。四川彝區、藏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特色雜糧種植、優質畜牧產業等,實現每個貧困村至少有一個新型經營主體,為脫貧鋪就長效之路。十八大以來,四川303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和就地務工脫貧,占脫貧總人數的54.7%,撐起四川脫貧攻堅的半壁江山。
外來扶貧干部的幫扶作用在一些村寨尤為突出。博立史布家所在的喜德縣阿吼村識字村民不多,貧困程度很深。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對阿吼村定點扶貧以后,該村在短短兩三年里發生了巨大變化,2017年摘掉了“貧困帽”。
阿吼村247戶村民散居在2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溝里。駐村第一書記王小兵從山溝到山頭走遍每一戶村民的家,誰家的羊沒喂好,他要管;誰家的娃兒沒上學,他要管;吉覺阿牛木的丈夫去世后,她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日子難得想要輕生,他默默送去2000元錢……
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據四川省扶貧開發局介紹,目前在藏區、彝區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已從2013年底的11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3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5.4%下降到8%。
“五級書記掛帥”,最大限度集中各方面資源;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確保力量集中使用在最貧困群體身上;“兩不愁三保障”確立了不以收入為唯一指標、“真脫貧、脫真貧”的衡量體系……
四川省僅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投入深貧地區的各類資金就達1185.5億元,僅在脫貧任務最艱巨的涼山州就投入了1.1萬名扶貧干部。
“精準扶貧以來的實踐證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明年,我們再加一把勁,一定能夠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涼山州委宣傳部部長曾令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