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的時候,距離貴州務川縣城30公里外的沙壩村申家堡一所特殊的學校又開始上課了。村里的這所學校沒有氣派的校門、寬敞的操場、漂亮的教學樓,而只有兩間青瓦房,整個學校里也只有一位老師和一名學生。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所學校是當地小學老師闞南忠為10歲的殘疾兒童申曉燕專門建的。申曉燕因患有小兒麻痹癥,父母也患有殘疾,當地政府部門為申曉燕一家提供低保等生活保障,闞南忠作為幫扶教師于2018年歷時三個月建成了這所學校,當年9月申曉燕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
8歲的申曉燕
想背新書包去教室讀書
2016年秋,闞南忠參加了務川縣的教育扶貧,是申小容的輔導教師。一天中午,申小容向學校老師哭訴稱自己無法再上學了,家里的父母和妹妹需要照顧。得知情況后,學校老師組織家訪到申小容家里發現,一家四口均是殘疾,生活無法自理。
很快,當地鎮政府和學校組成幫扶團,六個人輪流為申小容家提供幫助。闞南忠第三次去申小容家里的時候聽到了申家姐妹的一番對話:8歲的妹妹申曉燕抱著姐姐申小容哭著說:“我要進城讀書,我要像你那樣去教室,背上新書包,和小朋友玩。”這一幕觸動了闞南忠。
“不想讓一個孩子掉隊,讓申曉燕也能上學。”闞南忠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但這個想法也面臨著實際的問題。申曉燕家距離學校有30多公里路,上學路途遙遠路況不好。而申曉燕患有小兒麻痹癥,身高只有60多厘米,不能正常走路,從小就依靠手扶板凳行走。
當地相關部門曾為申曉燕申請專門的學校,縣城里的特殊學校主要針對聾啞、腦癱兒童,不合適。距離最近的合適學校在遵義市,距家約有200公里需要接送,其家人也有諸多顧慮。
建校
歷時三個月建成“一個人的學校”
申曉燕好幾次向闞南忠表達過她的愿望:去正規的學校讀書。2018年開始,闞南忠決定滿足孩子的愿望,他和妻子各自拿出兩個月的工資,大概有2萬元,請人在申曉燕家的空地上建了兩間房子。特意為申曉燕定制了書桌、黑板,院子里還專門設了國旗和旗桿。
學校于2018年5月開始修建,8月份竣工,9月1日準時上課,跟正常學校的開學時間一樣的,包括教材、考試都是一樣的。申曉燕的學習生涯正式開始了。闞南忠為申曉燕制定了專門的課程表,包括拼音、數學、美術等,周末和節假日為她上課。
得知闞南忠為申曉燕建學校的消息后,務川縣副縣長和縣扶貧辦等領導還曾專門到這所“一個人的學校”慰問這對師生。
未來
希望一直資助到孩子上大學
申曉燕上學以后,闞南忠看到了她明顯的變化。第一次見到申曉燕的時候,她不敢說話。現在已經慢慢變得活潑,不再自閉了。
闞南忠周末去上課,上午輔導語文,下午輔導數學,美術課也穿插著上。“申曉燕很聰明,我分配的任務她都能認認真真完成。她畫的畫很漂亮,跟著拼音能把課文讀通順。”闞南忠說,申曉燕的成績很好,跟其他學生做一樣的試卷,她都能考80分以上,有時候90多分,這讓他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闞南忠對以后已經有了打算,等到申曉燕三四年級的時候,他計劃著在都濡街道中心學校附近租間房子,方便曉燕的母親照顧她。闞南忠還打算讓申曉燕一直上到大學,這期間他會一直幫助她。申曉燕很享受現在的學習生活,她對老師闞南忠的用心分外珍惜。
對話
一個孩子也不能落下
2018年歷時三個月,貴州務川自治縣都濡街道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闞南忠為沙壩村申家堡的申曉燕建了一所“一個人的學校”。今年,患有小兒麻痹癥的申曉燕已經開始讀二年級了。對這個孩子,闞南忠有更長遠的考慮,他希望以后能把申曉燕帶出去,一路資助她從小學一直上到大學,“為孩子建這所學校是一場美麗的相遇,在教育上每一個孩子都不能落下。”
北青報:為什么要為一個學生建一所學校呢?
闞南忠:申曉燕的家庭很特殊,一家四口都有殘疾,父母幾乎沒有生活能力。越是這種情況,孩子越需要接受教育。申曉燕自己很想讀書,這個心愿一直扎根在她的心里。但考慮到她家庭等實際情況,我作為一個老師想要滿足她這個愿望,建一所學校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就果斷這么做了。
北青報:學校建成后,孩子有什么變化嗎?
闞南忠:孩子的變化是肉眼可見的,她開始接觸知識,了解外面的世界,視野開闊了,對知識的渴求也更加強烈。孩子的性格也開始活潑起來,敢跟人交流接觸,不再像以前一樣自閉。這對孩子的發展來說,都是積極健康的方向。
北青報:一個老師要教學生所有的科目有困難嗎?
闞南忠:我本身是教數學的,這門課目前沒什么問題。但是在拼音的發音或者其他科目上,孩子需要更加專業的學習,為了解決這些困難,我就給孩子買了一個學習機,里面可以放光盤,有教育類的動畫片。她看著那個動畫片,可以跟著學習。
北青報:孩子學得越來越多,力不從心怎么辦?
闞南忠:我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現在孩子小,知識面不寬,我還能教。以后就不行了,所以現在也在考慮讓她去正規的學校上學。孩子智力沒問題,很聰明,學東西很快,成績比我們班的很多孩子都好。我打算三四年級的時候把孩子帶到學校,在附近給她租間房子。現在我和妻子已經在做這個事情了,我妻子教孩子的媽媽做飯,以后可以相互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