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大上”的大數據遇上“接地氣”的精準扶貧,會碰出什么火花?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給出的答案是“融合”!大數據與大扶貧融合發展已成為現實需要和可能。
正在貴陽舉行的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大數據能為助推精準扶貧做些什么”成為政府、企業和公益機構代表熱議的話題。
“大數據的要義在融合,價值在應用。”在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慕德貴介紹了貴州的經驗:打通數據壁壘、推動云平臺融合,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分類施策。
他解釋說,第一步打通數據壁壘是為了“識真貧”,貴州的做法是聯通了扶貧、公安、醫療等17個部門和單位的相關數據,建設了“精準扶貧云”系統平臺,讓碎片化數據“牽手”“共享”“交換”,把真正貧困的人口篩選出來,實現精準化識別。
他表示,推動“扶貧云”與“國土資源云”“教育云”等云平臺的融合,可以對所有貧困人口、貧困地區進行動態監測,精準評估扶貧項目進展、資源利用、政策落實等情況,提升扶貧資源、資金和項目的精準度、有效性,實現“扶真貧”。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演講中表示,貧窮不是農民不努力,而是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完美結合,貧困縣的問題在于發展模式沒有跟上。
馬云認為未來理想的狀態是在城里打工的農民回到家鄉,從“農民工”變成“農業工”,形成真正的農業產業,“農村真正像個鄉村的時候,才能真正落葉歸根”。
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用“讓科技更有溫度”進一步替馬云闡釋了阿里的“大數據+扶貧”理念:讓阿里技術的力量進入到產業發展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國務院扶貧辦扶貧問題專家姚廣輝認為:“鄉村有大量農產品需要開發,非標準化的農產品需要從種植端到加工端、到流通端全部賦能。”姚廣輝最近在貴州雷山的一個村子里看到很多優質的茶樹,但村里沒有制茶機械,也沒有技術,很多茶都沒有采,很可惜,“現在的電商不再是買賣東西那么簡單了”。
水果生鮮垂直電商每日優鮮副總裁郭琦認為,大數據技術還應該影響上游農民的生產方式:“辣椒滯銷了要獻愛心,白菜滯銷了要獻愛心,那么多優質農產品都出現了需求端和供應端的不匹配。”
每日優鮮希望通過大數據給市場和消費者畫像,“消費者對于什么東西感興趣,我的后臺數據能看得最準確。”郭琦舉例說,有一段時間云南夏黑葡萄的銷量很好,當地開始大規模發展種植,盲目擴張使市場價格開始下降,通過消費大數據看出消費者喜歡上了一種玫瑰葡萄,信息反饋到當地,農民很快改種,“從原來種什么、養什么、賣什么到現在分析消費者需要什么,生產者生產消費者需要的產品。”
騰訊公司副總裁馬斌提出,助力精準扶貧,應該先做好數字化的助手。他將封閉的鄉村理解為信息失聯、情感失聯和財富失聯,他認為應該致力于鄉村移動互聯網能力建設,幫助貧困的鄉村做好信息的連接。
馬斌舉了湖南省龍山縣比耳村的例子,微信公號打出了當地農特產品的品牌,微店、網店將村民和世界聯系了起來,也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商人價格壟斷,全村通過微店銷售增收500多萬元,“對于100多戶的村莊來講這筆收入是非常可觀的”。(記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