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獲得“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的王凱告誡自己,先當村民,再當村官。他摸索出“五個一”工作法:“挨家挨戶到村民家吃一頓飯、送100元慰問金、做一件好事、征求一條意見,提出一條建議”,走遍全村15個居民組、29個自然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摸清底數。
王凱
這里有一口百年的老井,有一棵三百年的皂角樹,而井旁樹邊的土橋村仍基本上靠天吃飯。2015年7月,海關總署干部王凱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到來,看到如此貧瘠的村落,在北京福窩里長大的他心里五味雜陳。他來這里的心思很簡單,就是想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干實事做好事,讓自己人生更充實。
王凱與村民
過“四關”興辦產業
王凱告誡自己,先當村民,再當村官。他摸索出“五個一”工作法:“挨家挨戶到村民家吃一頓飯、送100元慰問金、做一件好事、征求一條意見,提出一條建議”,走遍全村15個居民組、29個自然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摸清底數。經過群眾評議,貧困戶名單在村委會公示,大伙說:“這個第一書記不玩花把勢”!
了解到貧困現狀,王凱憂心忡忡。全村246戶貧困戶,人均不足半畝地,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怎么辦?只有一條路:創辦產業。而項目在哪里?他開著自己的車在河南周邊尋找適合的產業,輪胎跑壞了4條,減震器換了2個。同時利用海關資源廣搜信息,先后到上海、大連和山東等地考察。在此基礎上,與村三委和致富帶頭人共同研究確定:以大棚草莓、晚秋黃梨、袋料香菇和互聯網+特色農業、光伏發電作為本村精準脫貧的五大發展項目。
王凱沒想到的是,村民反應冷淡,他頭上像澆了一盆冷水。老支書一句話道出癥結,“這海關投資建的大棚算誰的?還不如把錢分給大家呢。”王凱一下悟出來了,古人說的對,“有恒產者有恒心。”于是一個“撬動資金”方案出爐了。每頂大棚花費基本按照海關投資1/3,申請國家扶貧補助1/3,幫助村民申請貼息貸款自投1/3,產權屬于村民。這一下興辦產業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這時,他又遇到一個難題:分到各家各戶的土地零星分布,難以規模種植、集中灌溉管理。必須通過集中流轉將土地化零為整。他挨家挨戶動員,苦口婆心游說,甚至軟磨硬泡做工作。通過將心比心、以情換情,成功將800余畝黃梨用地連成片,30畝香菇大棚、130畝草莓大棚用地集中成塊。
還有一個最讓他牽腸掛肚的問題:發展產業會讓能人更富,而那些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的貧困戶怎么辦?如何讓陽光照到最陰冷的地方?他通過研究政策,多方咨詢,提出產業盈利再分紅機制,通過二次分紅建立貧困戶兜底基金。又經過艱苦的談判和思想工作,方案終于落地。
項目關、產權關、土地關、兜底關已過,他開足馬力,全力以赴。帶領7名村民到大連“亞洲草莓第一鎮”學習,與村民一起睡大通鋪,大家都休息了,他還纏著師傅問長問短。成立了“海扶山”集體所有制果蔬種植合作社,從大連和浙江請來技術員指導產業種植,一期籌資186.8萬元,帶領村民開墾荒山荒坡,連片種植晚秋黃梨800余畝,每畝收益近萬元;建設香菇大棚84個,生產袋料香菇30余萬袋,年收益近百萬元,幫助每個貧困戶享受到戶增收和農林補助,參與種植和就近務工脫貧。2016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還到現場拍攝了香菇豐收的情景。二期籌資450萬元,連片建設現代溫室草莓和大櫻桃樹大棚53座,引進優良技術和種苗,成熟上市后車流絡繹不絕,市場供不應求。同時修建了產業配套冷庫、機井,保證產業效益的最大化。合作社年上繳村集體不低于20萬元,用于幫扶貧困戶分紅兜底,提前實現全村整體脫貧。經過評審、答辯,土橋村以優異的成績,被確定為河南省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村,被當地政府確定為脫貧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