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任務。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和改革面臨著哪些突出矛盾和重點突破呢?就此我們特別采訪了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
記者:宋主任您好!在今年提出的中央一號文件當中,你能簡單說下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總體部署要求是什么?具體應該怎么改、怎么調?
宋洪遠:今年的一號文件,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總體的部署和要求,這個部署和要求可以用十一句話四個要點來概括: 第一個要點,就是提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個基礎和前提,一個基礎和前提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另外一個是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來推進結構性改革。
第二個要點就是提到三個基本要求,三個基本要求文件中用三個“以”來概括,就是以增加農民收入、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
第三個要點就是提出了三點目標任務。第一個目標是要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簡稱“優化三個體系”;第二個目標是提出要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簡單說就是“提高三個率”;第三個目標是要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主要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注重量的追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質的要求轉變,簡單說就是要“促進兩個轉變”。
第四個要點,就是提出推進結構性改革要守住三個底線: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減弱、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社會不出問題。對這三句話,我對前兩句話做個強調。第一句話,我們這里強調的是糧食的生產能力,不是產量;第二個強調的是農民收入的增長勢頭,不是水平。這樣從文件的部署可以看出,我們對整個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強調了四個基本要求,就是兩個基礎前提、三個基本要求、三個目標任務和三條基本底線。
怎么改、怎么調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條主線,圍繞這個主線,我們的重點和任務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調”,一個是“改”。
“調”有三個任務:一個是調結構,主要是調整產品結構、生產機構、產業機構、經營結構和區域結構。第二個是轉方式,主要是要促進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綠色生產,要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第三個調,是要促融合,促進農村的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主要是通過延展產業鏈、擴充價值鏈,發展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
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促融合這三個方式的調,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這里要說明的提質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農產品質量要提高,一個是農業的供給質量要提高。“效”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生產效率要增強,另一個是農業的綜合效益要增強。這是“調”一個大方面的任務。
另一個大方面是“改”,也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科技創新,主要是通過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通過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來驅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第二個是政策的調整,就是政策完善。比如說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收儲制度、貿易政策,通過這個來激活市場。在比方說,我們的補貼政策也要調整,通過重點補主產區、規模經營、農民收入和綠色生態,來提高我們的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效益。再比方說,要通過政策調整來補短板,如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這些都是政策調整。
“改”第三個方面,是體制改革,提了幾個方面:如農村的財政投入機制,我們要整合,要通過完善財政投入機制,來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再比方說農村的金融要改革,主要是金融機構強化“三農”的義務和責任,擴大農民的抵押擔保物的范圍,發展農業保險來支持農業的發展。比方說農村的產權制度要改革,這個產權制度既包括資源性資產也包括非資源性資產。資源性資產,比方說土地制度要改革,包括農地、基建地、宅基地,征地制度都要改革。另一方面,就是改革集體的資金、資源、資產這三“資”,特別是經營性資產要進行改革,主要是活化要素、喚醒沉睡的基本。體制改革還有內容,比方說,這次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的保障機制。比方說,我們提出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這里要單列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比方我們還提出,對宅基地整理、村莊整治,節約的建設用地用于支持發展休閑、旅游、康養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我們把規模經營主體的烘干、曬場、機具庫棚和有機肥料堆置這些場所和設施用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還有我們提出發展能量物流、儲運和采摘設施用地,要進行支持。還有其他方面的改革,比方說供銷社改革、林區林場改革、農墾改革,水資源改革,村民自治完善問題等,這都是體制改革。所以“改”主要是體制改革、政策調整和科技創新。這是這次供給側結構新改革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