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國家要強,農業必須強;國家要富,農民必須富;國家要美,農村必須美。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明確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以樹立“大質量觀”“大綠色觀”和“大創新觀”三大核心理念,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方向;以激活市場、激活要素和激活主體三大內生動力,培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以建設“農業三區”“農業三園”和“農業田園綜合體”三類發展載體,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政策。
以樹立三大核心理念,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方向
“大質量觀”:就是把質量發展理念貫穿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個領域和方面,在農業生產、消費、流通和管理等各個領域和方面貫徹“質量興農”,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歷史性轉變。其核心任務是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主要包括: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等。
“大綠色觀”:就是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個領域和方面,推動農業生產、消費、流通和管理等全過程實現綠色化,以農業發展的“大綠色”,從根本上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任務包括: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等;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加快完善國家支持農業節水政策體系,集中建成一批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立健全農業節水技術產品標準體系等;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等。
“大創新觀”:就是把創新發展理念貫穿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個領域和方面,在農業科技、生產、管理、流通、以及體制機制等各個方面全面創新,以農業“大創新”,驅動和引領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以“互聯網+”為基礎平臺,構建新型農業業態,促進“農”與“非農”業態融合。在具體行動路線上,樹立“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視野,促進“農”與“非農”融合,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次產業融合,促進經濟、生態、人居功能融合發展。主要包括: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創新活動。
以激活三大內生動力,培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
激活市場內生動力。讓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農業資源配置,按照“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思路,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盡量減少對市場供求關系的過度干預。要協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著力優化投入結構,創新使用方式,提升支農效能。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重點補主產區、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收入、綠色生態。
激活要素內生動力。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從實際出發,守住底線、分類實施、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全面加快“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允許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激活主體內生動力。大力培植農村人力資源,要加快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防止農業后繼乏人。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使其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持久的新動能。
以建設三類發展載體,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政策
以“農業三區”,即糧食生產的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的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的規劃建設為載體。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托,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通過科學合理劃定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功能區和保護區內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精準化管理。抓緊研究制定功能區和保護區建設標準,完善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層層落實建設管護主體責任。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鼓勵各地爭創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以“農業三園”,即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和創業園的規劃和建設為載體。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是形成現代農業產業的集群。建設科技園,主要是突出科技創新,科技應用、實驗示范,科技服務與培訓等功能,目的是要打造現代農業的創新高地,這個落在創新高地上。建設創業園,是為了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以“農業田園綜合體”試點和建設為載體。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作者:楊多貴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