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在尋找沙漠往事的日子里,我在綠色庫布其行走中,認識了許多待人熱情、性格豪爽的蒙古族人,其中就有烏云達來。
我在七星湖“朔方古城”墻下碰到烏云達來,他是一名導游,穿整齊的職業裝,皮膚黝黑,密密的睫毛下藏著一雙深邃的眼睛。他的故居在美麗的天鵝湖邊,追溯到遙遠的從前,烏云達來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沙漠里,放羊放牛,在沙漠里艱難地刨鬧,勉強糊口。
沙里人對沙漠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2012年,烏云達來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學院畢業,先后在北京和廣州工作過,過了幾年“北漂”生活。去年,他毅然決然回到了家鄉,加入了億利資源的治沙大軍,不知何時起,家鄉已經不是記憶中的那般模樣了。
在烏云達來的記憶中,沙漠像一片無邊無際的“海”,一眼望不到邊緣,年幼的時候,他爬上高高的沙丘,眺望遠方,除了沙,還是沙。牧民們為了找到自家的氈房和牛羊,給沙丘取了一個個親切的名字,眼前的沙丘變綠洲了,那些沙丘的名字依然佇立在瞬息萬變的時間里。
烏云達來的家住在牧民新村第三排。如今,家里還養著40多頭牛和150多只羊。全家四口人,他和姐姐在去年四月同時加入億利,投身沙漠生態修復,工作和收入都很穩定。小伙子挑起家里的大梁了,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父母放心了。
烏云達來告訴我,去年一場突發性腦出血差點要了他的命。那是8月31日,烏云達來在上班途中突然暈倒,同事們七手八腳地將他送到烏拉特前旗醫院,還好,送得及時,沒有耽誤寶貴的搶救機會。然而,旗醫院醫療條件有限,住了三天院后,不得不轉院到包頭第一附屬醫院。醫院給出的治療方法讓人揪心,要做開顱手術,誰都不敢想象,開顱治療后的烏云達來還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嗎?住進重病監護室,每天的治療費用高達近一萬元。憂心之際,單位請來了北京301醫院的專家,烏云達來不用開顱了,連續好幾日吞不下飯睡不著覺的父母終于長吁一口氣。
萬難之時,七星湖旅游公司發起了為烏云達來捐款的慈善行動,湊了4萬多元。億利公益基金會救助中心也啟動了一筆給烏云達來做手術的基金。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月,同事們每天都打電話問候他,了解他的康復情況。同事們通過語音在微信上集體喊出的那句話,永遠刻在烏云達來心屏:“烏云達來,我們想你,我們等你回家,我們永遠跟你在一起!”
烏云達來的身體在一天天康復,出院后,牽掛他的領導和同事們到家里慰問他,平時不善于言語的父親激動地為大家唱了一首“古如歌”,在場的很多人都落淚了。
安靜的牧民新村挺熱鬧,電鋸作業的“吱吱”聲不時傳來。烏云達來說,村子里建起了“馬頭琴夢工廠”,是王文彪董事長提議建的,意在弘揚草原傳統文化,把綠色化與民族化結合起來。為此,投資200萬元,成立了內蒙古庫布其古如歌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就是當地村民。為了讓鄉親們共同致富,億利出了個好政策——只要牧民投資1萬元入股,億利公益基金就配股1萬元,一份投入,雙倍收益。建廠至今,已經有13個牧民入股,烏云達來就是其中一個。在古如歌文化之鄉,建起馬頭琴夢工廠,七星湖的民間藝術家們心里樂開了花。
古如歌,蒙古族古典音樂精品,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隨歷史的長河流傳,在游牧文化的土壤里生長,在牧人氈房溫暖的懷抱中成長。
馬頭琴聲記載著蒙古民族的千年記憶,或鐵馬冰河,或一詠三嘆,讓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有了馬頭琴夢工廠,一把把普通的馬頭琴,在七星湖牧民手里,要托起一個民族文化的大品牌。
走進夢工廠,一眼看到成堆的木板,這些馬頭琴的原材料,是沙漠里生長了五六十年的沙棗樹,雖然枯死了,但進入夢工廠后,會活過來,化作另一種生命。
一直低頭挑選琴弦的蒙古小伙兒叫安定,留著長后發和小胡子,很健談,來自中國馬頭琴文化之鄉烏審旗。安定說,沙棗樹是做馬頭琴最好的原材料,枯樹正好再利用。
夢工廠的馬頭琴,都是純手工制作。安定說,做一把馬頭琴,要經過53道工序,10天才能完成。
在無限的期待中,馬頭琴成品庫房的門緩緩打開,里面各式馬頭琴整齊陳列,尤為顯眼的是掛在庫房左側的20把舊式馬頭琴,清楚地呈現出馬頭琴的演變歷史。從古至今,由遠及近。安定說,最古老的那把馬頭琴是用馬的肋骨做成的。我伸手摸摸,指尖觸到冰冷的馬骨,胸腔里卻有一股火山般的激情在涌動。
遠處,馬頭琴琴聲婉轉地傳來,每一個調調都載著一個深情的畫面,它飛向藍天,追著白云,流暢著綠色的情緒,醉了沙漠,也醉了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