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珍批初和他的黑陶制品。王冉 攝影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昆明12月15日訊(記者 王冉) 第十一屆孔子學院大會于12月10日至11日在昆明召開。與此同時,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也同期舉辦。在眾多展品中,藏族漢子當珍批初帶來的藏族黑陶制品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當珍批初,漢語名叫郭軍華,來自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鄉湯堆村。村里共有163戶人家,其中92戶,共計112人從事黑陶技藝。當珍批初從事陶藝已經有37年之久,是家族里的第七代傳人。
據當珍批初介紹,尼西黑陶有3000多年的歷史,以湯堆村獨有的多種礦物質土陶為原料,按照祖傳配方制成陶胚,表面刻上藏族文化符號以及藏傳佛教圖騰,再經傳統工藝燒制而成。
當珍批初正在打磨陶器表面。王冉 攝影
湯堆村村民世世代代以黑陶技藝為生。解放前,村民靠燒制黑陶日用品換取衣物糧食,解決溫飽問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旅游業興起以來,尼西黑陶逐漸走出云南。但由于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從事陶藝的村民收入普遍較低。為謀求更好的生活,很多年輕村民外出打工,黑陶技藝的傳承問題日益突出。為了幫村民打開銷路,保護和傳承黑陶技藝,當珍批初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土陶研究室聘請資深陶藝師負責制作工藝的研發和創新。2008年,尼西黑陶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每年都會給陶藝師一定的補助,并帶他們外出考察交流。
目前,公司有60余名陶藝師,年產陶器16萬余件,包括109個種類,銷往國內各地以及美國、日本、新加坡、新西蘭等國家。陶藝師的平均收入約八、九萬元,有時甚至達到十萬元以上。隨著收入的提高,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留在家鄉從事陶藝。現在,公司招收了12名年輕學徒。當珍批初說,有了年輕人,尼西黑陶就有了未來。
當珍批初告訴記者,未來他打算把尼西黑陶、尼西情舞、藏族造紙以及藏族木制品這四大藏族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把自己的家鄉湯堆村打造成一個文化園區和旅游村。他希望以此一方面提高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讓藏族黑陶技藝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