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公益關愛”豈能成為斂財手段?——網絡主播赴四川涼山開展假慈善事件調查)
新華社成都11月14日電(記者 吳光于) 網絡直播平臺“快手”的一些主播為給自己漲“粉絲”,前不久在四川涼山州貧困區某農村做假慈善,直播時發錢結束后就收回。
慈善居然成為某些網絡主播撈錢的手段,此事引發當地干部群眾反感。業內人士呼吁,要嚴格執行網絡主播實名制登記和“黑名單”制度,管住網絡直播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發錢之后又收回 網絡直播如此做“慈善”
最早曝光此事的是“快手”網絡主播“快手黑叔”,他發布的一段視頻中顯示,一名白衣男子正從一群村民手中一一收走成沓的百元大鈔,交給一名手臂上布滿文身的男子。文身男子接過鈔票后,一邊清點一邊離去。
記者多方核實,偽慈善直播地點位于布拖縣某村。10月29日,多名網絡主播從涼山州越西縣前往昭覺縣,在昭覺縣租車后前往布拖縣搞直播活動。他們先拿出錢分發給一些村民,直播“作秀”完成后,又將這些錢收回。
網絡直播“假慈善”事件引起了當地干部群眾的反感。采訪中,一名涼山州基層干部表示,涼山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貧困面貌整體正在不斷改善,但仍有部分山區群眾尚未脫貧。一些網絡主播反復炒作此類題材,消費貧窮,以達到吸收捐款等不可告人的目的。
記者通過一位涼山州的彝族干部翻譯該視頻中的背景對話發現,村民在“配合”直播后,只有一些小孩能得到一點零食。“都是娃娃們嘴饞,才整得這樣……”視頻中,一位老奶奶的聲音聽上去非常無奈。
這位干部分析,涼山很多村寨山高路遠,小孩對一些沒見過的零食好奇稀罕,“公益主播”們應該正是利用了老鄉對兒童的關愛,才說服村民配合他們。
“快手黑叔”透露,曝光視頻中的文身男子是另一名網絡主播--“快手杰哥”。記者發現,從今年9月開始,“快手杰哥”曾多次直播他在大涼山“做公益”的視頻,有時是向貧困村民發放食物、水果、衣物,有時是直接發錢。
“揭秘”視頻被曝光后,“快手杰哥”在11月3日的一段直播中承認自己“做公益有水分,發假錢”,并向“粉絲”道歉。他還質問其他主播,“我做假公益我敢承認,但你們怎么不承認呢?”
從10月31日起,“快手杰哥”已多次曝光另外多名“公益主播”的作假過程。
目前,當地民政、公安等有關部門已介入調查。
吸粉收徒刷禮物 消費貧困為哪般
網友周先生是國內一家公益組織的志愿者。“最初是因為有公益組織在‘快手’做宣傳,想學習取經,后來慢慢地關注到一些自稱在涼山‘做公益’的主播。”他說。
在周先生的印象中,直播過涼山“公益活動”的“快手”主播超過10人,其中包括近日被曝光的“杰哥”“OK哥”“狼王”“黑叔”“山東梅姐”等人。
“剛開始他們只是發東西,后來就開始發錢。先是100、200元地發,后來就一沓一沓地發,我覺得他們沒有那個資金實力,感覺中間有水分。”他說。
“快手”網友“大涼山假慈善揭秘”提供的視頻顯示,涉事主播們有的給孩子、老人發烤雞、豬肉,有的發衣服、棉被,還有的直接擺個大臺子現場煮肉、炒菜給大伙吃,畫面極具沖擊力。
這些視頻為主播們帶來了大量“粉絲”。“自從‘杰哥’去了涼山,‘粉絲’量在兩個月內從10多萬增加到了67萬。”網友王某說。
然而,這些網絡主播并不是公益機構的工作人員。多名“快手”用戶向記者證實,“狼王”曾在直播中表示他曾在東北一家飯店打過工,“杰哥”則自稱是開小額貸款公司的。
“假慈善”被曝光后,“杰哥”“山東梅姐”等人在“快手”平臺承認,“發錢”是為了“博眼球”增加粉絲數和觀看量,讓粉絲多“刷禮物”。
“刷禮物其實就是在刷錢。粉絲花錢購買虛擬‘快幣’,再用‘快幣’購買虛擬禮物送給主播,直播平臺和主播五五分成。”王磊說。
記者發現,在“快手”平臺上,6元可以充值60個“快幣”。在發放的禮物中,一朵“鮮花”要1快幣,一杯“啤酒”要10快幣,一個“鳳冠”要298快幣。“黑叔”曾在直播時透露,運氣好時1天掙個1萬元不成問題。
記者還發現,涉事的多名主播還擁有“徒弟”,根據主播要求,用戶“拜師”后,昵稱中會出現“尊師某某”的后綴,在“杰哥”賬號被凍結前,該平臺上昵稱中帶“尊師杰哥”的就有20多個。“要想和主播一起做公益,就要‘拜師’,先幫‘師傅’刷200個‘皇冠’,折合人民幣近4000元,‘師傅’與平臺各得一半。”一位曾經在“快手”上“拜師”的網友“V5”說。
專家呼吁實名制和“黑名單”約束不良主播行為
成都市義工聯合會理事長蘇世杰說,“假慈善”行為是對公眾的欺騙和對愛心的肆意踐踏,但其“簡單粗暴”的形式卻往往能吸引眼球。這極有可能造成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對“真公益”的誤讀,破壞公益土壤,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尷尬。
“網絡直播行業亟待規范,公益領域也需加強自律,在‘互聯網+’時代堅守一片凈土。”蘇世杰說。
近年來,我國網絡直播行業發展迅速,由于進入門檻低,呈現出魚龍混雜的局面。記者發現,當前各大直播平臺基本都采用“技術+人工”的方式進行內容監控,但由于技術水平和人力成本等問題,內容把控不嚴的情況時有發生。
11月4日,國家網信辦剛剛出臺《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實名登記、即時阻斷、新聞信息先審后發、黑名單等措施劍指行業亂象。對于“主播”的事后懲戒,規定特別提出,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黑名單”管理制度,對納入黑名單的互聯網直播服務使用者禁止重新注冊賬號。
據了解,上述“假慈善”事件中網絡主播的賬號被凍結后,很快又公布了新的賬號,吸引“粉絲”前去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主播實名制登記和“黑名單”制度能夠嚴格執行,劣跡主播換個“馬甲”重新傳播不良信息的做法就不會有生存的土壤。
湖南吟正律師事務所主任鄧龍認為,監管部門通過實名登記、先審后發等措施,實際上是設立了網絡直播的準入門檻。同時,行政執法部門對于網絡直播中的違法行為要嚴肅依法懲處,切實提高違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