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多一點信心,需要向成都街頭的這些熱心人們學習,不能因為預設了惡,而忘記了善。
沒有推廣、沒有炒作,這兩天,一段暖心視頻迅速傳開。網友紛紛轉發,網站主動置頂,僅在微博就獲得高達7500多萬次點擊。“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已被暖哭,愿每個人都被溫柔相待”“看完,相信人性本善”……感動、共鳴,只源于普通人身上閃耀著的“善”。
這是一個關于善的試驗。廣東衛視《你會怎么做》節目,來到成都街頭錄制。他們請演員扮演迷路的健忘老人,觀察路人的反應。沒有劇本、不拼演技,普通人最真實的選擇、最自然的流露,讓人倍感溫暖:快餐店也好,路邊攤也好,吃完不付錢就走的老人,面對的都是大度微笑;順路也好,不順路也好,提著菜籃的老人,都會被耐心指引。冒菜店老板攙扶徘徊的老人進店,端上熱騰騰的食物;大排檔的兩個女孩請無助的老人坐下,還繞一大圈買來面包;一位母親先跑去接了放學的孩子,讓孩子牽著老人的手一起走;幾個青年臨時改變行程,把老人妥妥帖帖送回家……對于“這個世界會好嗎”的問題,這些普通人或許會讓更多人給出肯定的答案。
事后的采訪中,這些“四川好人”們,也并沒有講什么大道理。“老人家嘛”“人家歲數都這么大了,也沒關系”“一個大爺有啥子嘛,無所謂”“家里也有老人,看著比較心疼”……不過就是最簡單的認識,不過就是最尋常的話語,卻讓人感覺,“川普”真是最可愛的腔調。市井的善行沒有傳奇,只是行走坐臥的倫常、柴米油鹽的底色,可謂“日常的德行”。也或許,善行本來就不需要原因,只是發乎本心的選擇而已,哪里需要多說什么。
這些凡人善舉讓人看到,善,一直都在,從未離開。現實中,我們往往會因很多所謂“新聞”,而生出失望來。明星的婚變帶來輿論的狂歡,狗血劇情直指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線;師徒反目皆因利益而起,在公共空間爭吵到盡人皆知;有人為了超車而拳腳相向,有人對受傷的孩子視而不見,還有人做起了碰瓷的生意、騙人的買賣……然而,那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判斷,在成都街頭一幕幕的溫情中遭遇反例,套用最近正火的句式來說是,“人心猶在,不訴薄涼”。如此多自發的點贊也說明,我們多么渴望能廓清霧霾,讓眼睛看到光、讓心靈萌動愛,讓善成為我們的精神滋養。
恰如這檔節目的追問,你會怎么做?即便是面對迷路老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堅定的回答。這個節目讓人反思:我們是不是有太強的心理暗示,讓自己相信道德已經貶值、善行已經破產,因而在小聲的嘀咕中,給了自己背對著善走開的借口?我們是不是因為有冷漠和乖戾就不再相信人性,因而一邊充滿怨念一邊過度自保,在一次次的遲疑與延宕中,讓自己也成為沉默的一分子?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多一點信心,真的需要向成都街頭的這些熱心人們學習,不能因為預設了惡,而忘記了善。
其實,節目中讓人印象最深的,是“猶豫”。在大學門口,老人向一個女孩討要食物。女孩有些害怕,把面包給老人后匆匆離開。不過,5分鐘后女孩卻回來了,主動請老人吃飯,還找到了老人家里的聯系方式。最初的戒備、其間的猶豫,都可以理解;也正因此,最后的幫助才顯得如此誠摯——那是思考之后的行動。女孩說,那5分鐘里她想的是,老人是不是真的餓了,找不到家了,要不要過來看一下?相信,面對他人的困頓,很多人也都會有這5分鐘的心路歷程,只是更多人還需要克服惰性、戰勝懷疑。
普通人的善心善行,是我們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我們可以問“這個社會怎么了”,卻不能不看到,這個社會還有更多的善、更多的美不能忽略、不容忘記。因為這當中,有著一種向上的力量,在悄然生長。
(《人民日報》2016年09月2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