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沙漠,生長在沙漠。可能武俠小說的緣故,不少人談起沙漠,都會認為可能會有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感覺,很壯觀很漂亮,是一種享受與浪漫。這只是一面,在現實中,沙漠已經是人類生存的克星。目前,全球有65%的土地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且每年還以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荒漠化地區有10多億人仍處于貧困和饑餓之中。
我是從29歲開始摸索治理荒漠的道路。也就是1988年,我由一名旗(縣)政府的辦公室副主任秘書被派到庫布其沙漠腹地一家鹽廠當廠長,那廠離旗政府僅60公里,旗長來看我們,要跑3個多小時,還得領個刨沙的,扛一個鍬,刨完沙子,車才能動,可見沙漠的工作環境是多么艱辛。當時,望著越來越難以逾越的無邊沙海,生存和死亡無情的擺在我們面前。在眾多人看來,向來被人們稱為“死亡之海”、“地球癌癥的沙漠是恐怖的,不可戰勝的。但是我們并沒有選擇逃避和退縮。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知道,或許我們這代人可以逃離,但是我們子孫后代怎么辦,家鄉父老賴以生存的鹽湖和企業怎么辦?于是我開始想,到底怎么治沙綠化,到底在荒漠中該怎么通路、通電、通水、通訊。摸著石頭過河,起初我和廠里的50多名員工一起拿起鐵鍬,擔起籮筐,一棵棵綠色生命之樹在我們手中扎根在漫漫黃沙之中,排成了長長的護衛隊守衛著賴以生存的鹽湖和企業。這讓我們看到了些許希望。
然而,漫天黃沙仍然阻隔了產品的外運,企業隨時處在被沙漠掩埋的危險之中。生死之際的1997年,我們這群年輕氣盛小伙子硬頂著諸多質疑和爭議,在地方政府和十幾萬家鄉父老的支持下,舉巨債修建了穿越死亡之海的生命大通道。
大漠筑路不易,防沙護路更難。讓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畢三年之功筑起的沙漠生命通道,一夜之間竟然被無情的黃沙淹沒的找不到蹤影。這一現實讓我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沙漠的無情和冷酷。我們也意識到,治理沙漠,保護家園,僅憑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要想保住這條生命線,必須有一種科學的治理方法。前無古人,更無經驗,去哪找?如何辦?保路,護路這是不二的抉擇。帶著這個信念,我們在摸索中前行,先是在路的兩側用沙柳做成網格沙障,固定沙丘,再用人工和飛機進行大面積飛播牧草同步綠化、然后才大規模種樹、種草,這種創造性的護路治沙新舉措,收到了奇跡般的成效。網格沙障阻住了流沙對公路的侵襲,一棵棵沙柳、檸條、旱楊頑強的守衛著穿沙公路。這條穿沙公路不僅成功救活了企業,救助了沙漠里的父老鄉親,而且成為了鄂爾多斯、巴彥淖爾、包頭等地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生命大通道。盡管這么大的投入遠遠超過企業的盈利能力,但我們還是認為非常值,僅一年省下的運費就達2000多萬元。
第一條穿沙公路的成功修建和保護,揭開了這座沙漠神秘的面紗,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沙漠生命的希望,堅定了我們修路防沙綠化、保護家園的信念。我們意識到,要想大規模大面積治理沙漠,首先必須修路,路修通了,治沙所有的水、電、種苗、工具、機械才能跟上。在此基礎上,我們總結出了“以路劃區、分塊治理”的治沙舉措,先后在大漠中修筑了多條縱橫交錯的穿沙公路,把廣袤的庫布其沙漠“科學切割、化整為零,分而治之”。沿著公路通水、通電、通路、通網,并開始大面積飛播種草種樹,在庫布其大漠形成了一套“水、電、路、訊、網、綠”六位一體的防沙綠化體系。之后,我們在庫布其沙漠北緣實施了大規模的防沙護河生態建設工程,歷時十多年的努力,為庫布其沙漠筑起了一條全長242公里、寬5公里左右的綠色生態屏障,有效的鎖住了肆無忌憚的沙子。同時我們把生態的觸角延伸到大漠腹地,通過生態移民和大自然修復,規模化、機械化種樹種草等措施,又染綠了2000多平方公里大漠腹地。
控制沙漠的漫延,我們認識到光靠硬性投入治沙綠化不是長久之計。于是,我們有意識的選用既有耐旱性、生態性,又有經濟性的沙生植物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植物。比如,在沙漠大規模種植甘草、鎖陽、苦參、沙柳等,通過育種,可以繁殖,并產業化,搞大規模的生態升級,這樣既賺了錢,又發展了企業,還造福自然環境。
一眨眼過了20多年,現在我們企業雖然不是賺錢最多的企業,但我們一定是創造沙漠綠色最多的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以沙漠產業化的方式綠化中國庫布其沙漠近5000多平方公里,相當于綠化了7個新加坡,而且每年可產生大量的碳匯;同時我們大規模發展了沙漠天然藥物、清潔能源、新材料、沙漠旅游等沙漠綠色產業,幫助沙漠里十幾萬老百姓擺脫了貧困,探索出了一個“科技帶動企業發展,產業帶動規模治沙,生態帶動民生改善”的成功范例。
我把個人二十多年的親歷拿出來分享,主要是想說明幾點感悟:第一,沙漠是可以變綠的,沙漠的窮人是可以變富的,沙漠的陽光產業是大有可為的。這對有沙漠的國家和地區是借鑒意義的。第二,保護和改善大自然,尤其是治理荒漠化,不是一件虧本的事情,它就像慈善事業,送幸福于別人,還快樂于自己。企業是這樣,個人也是這樣。第三,中國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偉大的。幾千年來,我們在沙漠里艱難繁衍,讓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現在,我們把古代的生命力與現代的創造力結合起來,艱苦探索出了“規模治沙,產業促動,生態惠民”治沙經驗,這種經驗和模式完全可以輸送給有荒漠化的國家和地區,以福祉更多的百姓。
今年5月初,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中美企業午餐會上,我做了發言,當面向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呼吁,希望美國政府推動美國高技術企業與我們一道共同致力于荒漠化防治和沙漠新經濟產業的技術研發,以更加高效的解決全球荒漠化問題,并期望美國的大企業積極投資于沙漠生態建設和沙漠產業的發展,為全球氣候變化,荒漠化防治和解決貧困饑餓做出貢獻。我認為,這就是當前世界的最大慈善事業。(作者是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億利資源集團公司董事會主席。)